天才一秒记住【狂风中文网】地址:https://www.kfzw.net
张立站在人群中,声音沉稳,“从今天起,‘守护人平台’启动‘归种行动’:凡是确认存在古老种源的区域,无论多远、多险,我们都派人进去接应。
不为抢收,只为带回一颗活种。”
消息一经发布,全国震动。
十二小时内,三百七十六支护种队响应集结。
有退休农技员自驾奔赴湘西寻找“血糯米”
;有大学生志愿者徒步进入秦岭搜寻“战国黍”
;更有内蒙古牧民骑马穿越沙暴区,只为送回一袋用羊皮包裹的“胡麻古籽”
。
九月八日,第一份捷报传来。
云南腾冲,一位傈僳族老人在火山岩缝隙中挖出七个密封陶罐,内藏三种失传已久的高山旱稻。
视频里,他颤抖的手捧出黝黑如墨的种子,用方言哽咽道:“祖训说,天塌下来,也要留五粒种。
我守了四十年……终于等到你们来了。”
同一天,广西大瑶山传来悲讯:一支三人护种小队遭遇突发山洪,队长韦阿婆为保护背篓里的“铜鼓糯”
被冲下悬崖,遗体三天后才找到。
但她怀里紧紧抱着的陶罐完好无损,六十八粒种子颗颗饱满。
全网沉默。
当晚,张立主持召开紧急会议。
灯光昏黄,每个人脸上都写着疲惫与沉重。
“我们是不是太激进了?”
一名年轻队员低声问,“为了几粒种子,值得拿命换吗?”
房间里静得可怕。
张立缓缓起身,从柜子里取出一只木盒,打开,里面是一小撮灰白掺杂的稻谷。
“这是1959年春天,我奶奶藏在房梁上的最后一点口粮。”
他的声音很轻,却穿透了所有人的耳膜,“那年大饥荒,全村饿死三十七人。
她没吃,偷偷留下两把稻种,第二年春天下地,救活了半个生产队。
后来她说:‘人死了还能投胎,种没了,就真没了。
’”
他顿了顿,看向窗外漆黑的夜。
“今天我们做的事,不是抢救农业资源,是在对抗遗忘。
当一个民族忘了自己是怎么活下来的,它离灭亡就不远了。”
没人再说话。
九月十日,教师节。
全国各地学校自发举行“追光仪式”
:孩子们将亲手绘制的种子画贴满教室墙壁,点燃蜡烛,为那些在护种途中离去的人默哀一分钟。
北京一所小学的学生集体写信给张立:“我们以后不吃剩饭了,因为每一粒米都有名字。”
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!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,请尝试点击右上角↗️或右下角↘️的菜单,退出阅读模式即可,谢谢!